【记者手记】“中国记者特别多”
中国记者的成长,也是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中国官员国际参与能力成长的映照
“听说今年注册参会的中国记者有70多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边说边落座。4月13日是IMF年会的最后一天,他特地挤出半个小时与来自中国的记者们开了个圆桌会。这在以前还没有过。
IMF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今年中国记者不仅来得多,还特别积极。“好多场会前几排坐的都是中国记者,提问也很多。”
我上一次报道IMF世行年会,还是2009年10月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印象中当时到现场报道的中国记者寥寥可数,能提问者更少。五年后的今天,中国记者已经成了报道军团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无论是电视、纸媒、财经专业媒体、门户网站,各路记者们有备而来,提问娴熟。
不消说,和老牌国际大媒体相比,中国记者对这类国际会议的报道在深度、广度、精度方面都还有欠缺,但中国媒体参与国际会议报道、贡献国际公共舆论的进步不可谓不明显。
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突显。这让中国记者们的提问有了着眼点、附着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提的问题,不仅是我们关注,也是场上许多其他人关注的。
另一个原因,我想,是中国官员对于在此类国际会议上与公众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还记得2009年我在英国报道G20财长央行行长会议时写过一篇博客,各路记者如何使劲浑身解数“截访”中国代表团,只因中方官员未能主动安排与记者的吹风会。
今年的IMF世行年会上,前来参会的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都在会议期间回答了中外媒体的诸多问题,让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相关问题,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朱光耀特别接受了中国媒体的群访。能够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易纲,也拉近了与外国提问者的距离。
而朱民作为IMF首位来自中国的副总裁,本就被寄予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厚望,此次在年会末日安排与中国记者圆桌会,也深受同行们欢迎。
毕竟,能够与来自本国的官员直接对话,让中国记者们更能抓准报道重点,报道的言辞也更“接地气”。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记者的成长,也是中国官员参与全球决策能力的成长的映照。
其实,IMF年会这类的全球性会议,最大的意义就在交流和沟通。美国需要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们沟通,量化宽松的逐步退场(tapering)到底会采取什么样的步伐,对溢出效应有何准备;中国则需要向贸易伙伴沟通,今年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中国是否采取有力措施来应对影子银行、地方债等金融隐患。
“会议刚开始的几天内,拉丁美洲、非洲的很多国家很关注中国经济,”朱民说。他分析,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中国国内的投资。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比例减小、消费比例扩大,对智利、巴西、澳大利亚这些中国的原材料来源国、韩国这样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中方代表团)做了很多沟通工作。”朱民说,会议开下来,“各国对中国经济保持稳定表示了赞赏,这对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而我们记者参加这种国际会议的任务,也就是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这些影响和责任,传达给我们的读者,让大家对今日所处的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明确的答案。此次年会上另一热点,IMF份额与治理改革——如何让美国国会批准改革方案,走出当前的改革僵局,IMF能否有绕过美国的改革方案,我提问拉加德、朱民这些时,都只能得到模糊的回答。
“下次年会你可以再来问这些问题。”有意思的是,拉加德和朱民也都给我同样一句话。好吧,那就让我期待下次的提问机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