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伦敦和北京,哪个奥运开幕式你更喜欢?未来几天内,全世界的媒体恐怕要问无数个人无数遍这个问题。最政治正确的答法当然是,伦敦是伦敦,北京是北京,不能比。但是除了这么说还能怎么说呢?伦敦开幕式从头到尾、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和北京那么的不一样,就像英语和中文不一样,这是用英国的语言讲英国人对奥运的理解。

如果让我找出伦敦和北京奥运开幕式最大的不同,我会说,有一样东西在北京开幕式里到处都是的,伦敦半个影子都找不到,那就是,“庄严”。毕竟,北京奥运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我们是那样热切地向世界证明自己,因此北京的开幕式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这种不可有丝毫闪失的紧张。看北京开幕式得僵着身子,屏着息。而看完整场开幕式后,那种对精准执行产生的宏大效果的叹服感,也就更加无与伦比。

伦敦则完全反北京其道而行之,甚至是故意的不追求整齐划一,故意的参差不齐。那一群孩子的童声合唱,高高矮矮,竟然都穿着睡衣,竟然每件睡衣都不一样。所以,随便了,尽可以躺在沙发上看,可以边和身边的朋友聊天边看,不必有担心哪个环节出错的心理负担。

更加把“庄严”二字赶到九霄云外的是那种自嘲的英式幽默,洒满了整场伦敦奥运开幕式——连女王都可以拿来开玩笑了,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从詹姆斯·邦德护送的直升飞机上纵身一跳的那一刻(当然是演员演的),就已经告诉观众:今夜,我们要“逗你玩儿”。

所以,他们放出了儿童故事里那些张牙舞爪的黑衣怪,真的是来吓唬小朋友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国家会想到在奥运开幕式上来这一出。

开场第一部分重现工业革命,把白羊、绿草的英格兰乡村在几十分钟内彻底变成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器,虽然显得有点乱糟糟,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创意。如果说北京开幕式是团体操,伦敦开幕式则是舞台剧。

而且,这一环节虽然承认了工业革命为英国及现代社会工商业文明奠定基础,却并不过多强调,丝毫不存在对“夕日辉煌不再”的怨叹。英国人一点都不想把那个老气横秋的“大英帝国”挂在嘴边了。

对全民健保(NHS)的致敬大概是这个开幕式里最“英国”的一节,那么多的小朋友被放到病床上照顾,难道不怕造成这个国家充满病孩儿的误解?但可想而之英国人对他们的NHS多么有感情,以致不惜触霉头也要在这个场合对NHS表达爱意。如果你像我一样听过那些NHS做的免费大手术、得到的无微不至的关照的故事,你会理解这种爱意。

整个一节六七十年代流行歌曲串烧,两个互有好感的年轻人边party边互发短信,到最后相拥热吻,并立即把facebook档案从“单身”更新到“恋爱中”,大概会让很多其他文化或其他年龄段的观众有点难接受。就像BBC的主持人说的,这是导演Danny Boyle(也是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的宝莱坞式浪漫。

但年轻人,正是这场开幕式最想吸引和取悦的群体。伦敦申奥时打动了国际奥委会的核心承诺正是,要让奥运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体育。所以整场开幕式中遍布数码时代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摇滚、电子乐。如果你觉得不能理解,对不起,你老了。

点火仪式更是说明了这一点。最后由几位年轻、不知名的运动员集体点燃主火炬火种,而不是像往常各界奥运那样找一位曾作出卓越成就的自身运动员来完成最后动作,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点火仪式当然比不上2008年李宁飞天奔跑一周那种难度和辉煌,但当几百根原来像蒲公英般绽放的分火炬缓缓聚拢,形成一簇熊熊火焰的时候,这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所有的运动员围着主火炬载歌载舞的样子,仿佛这就是一簇篝火,人们从世界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围着篝火欢笑,就是人类欢聚的最原始方式,简单而快乐。

结束后,BBC的两位主持人还问来自美国的嘉宾,不知道你懂了百分之多少,因为这个开幕式真的很英国啊。其实我想两位主持人有些多虑了——詹姆斯·邦德007、憨豆先生、J·K·罗琳、保罗·麦卡特尼,在全世界还需要什么介绍?特别是当最后麦卡特尼带全场一起唱起《Hey Jude》的时候,那是绝对的高潮。世界上有多少首歌像这首歌会唱的人这么多?这便是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尽管他们不会挂在嘴上,但所有人,都看到、听到、感觉到了。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