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留神还以为自己到了北大清华。

两百人左右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七成以上是中国面孔。满耳听到的是普通话。

这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老楼”“老剧场”。晚上演讲的嘉宾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不奇怪,作为世界银行这样一个发展机构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副行长,林毅夫在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有不一样的分量,更何况他那“抱篮球游过台湾海峡”的神秘而传奇的经历?

6点半,林毅夫在LSE教授的陪同下准时出现,带着他那标准的笑容。

林毅夫走上讲台,开始讲他今天的题目——“优化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与六天前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接受《财经》专访时的林毅夫相比,讲台上的林毅夫显得更加自如,更有张力。带着闽南口音的英语在我听来也格外亲切了。

他认为,以往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多从供给方出发,研究一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基础还是以金融市场为基础,他则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什么样的实体经济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结构。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比较优势主要在一些技术成熟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业能够允许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与这样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应该是发展许多地区性的小银行,因为小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比大银行有优势。

他也说,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针对小银行的一个监管框架。金融危机后大家又把目光聚焦于巴塞尔II,但这样的监管规则只是针对大银行的,如果发展中国家也都拿这样的规则来套本国的银行业,小银行就发展不起来。

我对这个观点颇以为然。的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多情况下还是两个世界。虽说现在是“G20”时代了,但发达国家在G20上嚷嚷的金融薪酬管制、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跨国金融机构清算规则,多大程度上是发展中国家本国金融体系要解决的问题呢?发展中国家参会归参会,还是得打点自己的“小算盘”。

讲座很理论,不过在场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投入,我身旁一位男生就一直在记着笔记。提问环节也很踊跃。由于在后排,看不到提问者的面貌,但听问题猜测,有几位提问者可能来自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当然更多的还是中国学生。

一位中国面孔的男生“有幸”得到了最后一个问题的提问机会。“林博士,欢迎来到LSE。你1979年的时候真的是抱着篮球游过台湾海峡到大陆的吗?”

一路这么严肃的学术问题,突然来了这么个“闹场”的!

不过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想问的——全场的掌声。

“关于1979年的事情,”林毅夫仍然带着笑容说,“我当时只想别让自己沉下去。”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