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站在中国银行9层楼上透过落地玻璃看出去,可以俯瞰斜对过的英格兰银行。今天伦敦有难得的夕阳。

我确实被震住了,被这个楼。

一个多月前中行的公关就通知我,9月16日有个新址接待酒会,别忘了来参加啊。我没有很放在心上,以为就是个小规模的庆典,像上次工商银行的唐人街分行开张那样。但我显然错了,这个活动从规模到意义都超出了我的预想。

在地铁Bank站下车,从英格兰银行方向的出口出来,找这个地址One Lothbury。没走两步就看到一面五星红旗。Here it is.“Bank of China”和logo,已经镶在大门上了。

敢情这一整座楼都是中行的?我有点吃惊。以至于一进门,看到中行伦敦分行的领导一字排开,我就下意识地就过去跟人家握手。但是,怎么觉得人家脸上表情怪怪的……(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等使馆领导呢,我这傻乎乎的……)

大概是坐地铁坐得有点晕,我对这个楼的第一印象是光明,光明得有点晃眼,雪白的地砖和墙面。大概也因为统一着黑色西装裙的中行女员工们一路迎接,让我有点目不暇接(怎么中行女员工都这么漂亮)。原来中行在Cannon Street(离这也不超过1000米)的楼我去过一次,格局不大,中规中矩,完全符合一个在当地知名度不高的外国银行的感觉。这个楼,完全往上升了几级。

这幢9层(这是英国的算法,中国的算法是10层)的大楼将供中行两百多员工办公(包括一个令人羡慕的职工餐厅)。原来在Cannon Street的楼也还在用,营业部和IT部门还没有搬过来。

电梯直上九楼,一出门进入环形的庆典厅,人也比我想象得多。“400多人呢。”碰到一位同行,他告诉我。可以想见,英国华人名流,中行大企业客户,英国对华友好团体领导,济济一堂。大家忙着social。从后来的讲话中得知,此次还邀请了中国银行18个省级分行和8家海外分行/子行的领导前来。

这果然不是一般的乔迁庆典。

墙上的玻璃展柜里展着几件中国银行历史上的文物。从清政府到民国时期的书信。充分说明这家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的历史。

宣传片过后,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总经理兼英国子行CEO葛奇致辞。中国银行总行副行长岳毅致辞。英格兰银行市场部行政总裁Paul Fisher致辞。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致辞。

从Fisher的讲话中知道,原来,这座楼曾经是英格兰银行所有!

一位中行员工告诉我大致的渊源。此楼原为英格兰银行负责金融监管的部门办公地,但1997年后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中分拆出来,成立新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有3000员工的FSA很难再在狭窄的“平方英里”(Square Mile)金融城内栖身,搬到了伦敦东部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金融新城。此后这座楼也被英格兰银行出售。不过英格兰银行至今保持这座楼所在地的地权。

中国银行是去年年底买下这个楼150年租赁权的,价格是8000多万英镑。据说金融危机的缘故,彼时商业地产仍萎靡不振,开发商也急于出手,故8000多万的价格也算是一个抄底价。再加上内部整修、装潢,整个楼造价超过1亿英镑。

一则有意思的插曲是,今年英国新政府上台后,决定取消FSA,将宏观金融监管职能划归回英格兰银行。在一次聚会上,英格兰银行行长遇到中行的葛奇,开玩笑说:不如你们把这个楼卖回给我们吧?

中行也不是惟一在金融危机后在伦敦“抄底”的外国银行。去年野村决定租下泰晤士河畔的Watermark Place,东京三菱银行进驻Ropermaker,都引来一些关注。不过,与英格兰银行比邻而居,中行在伦敦的这个位置应该是再好不过了。

“丹凤择木而栖,孟母择邻而居。”中行总行副行长岳毅的讲话以此结尾。

在这个聚会上还遇到了《中国日报》的同行。原来只知道《中国日报》要在伦敦设点,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以在华外国人士为目标读者群的《中国日报》还需要海外记者站。昨天才知道,他们哪里是要建记者站,是要在这里落地发行,英国版,自己一套采编团队。目前已经成立了公司、搬进了新办公室。已经有30多名员工到岗,接下来估计要招到超过100名,从当地招聘。12月1日开始在英国发行。这应该是中国纸媒走出去的第一步了吧。我们拭目以待。

还听说,《环球时报》也快了。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