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没事的时候,或想不出选题的时候,就喜欢去逛逛书店,看看时事、政治、欧洲的栏目里有什么新书,或者看看排行榜上都在推荐什么书,了解一下英国人的阅读趣味和关注的话题。

英国人爱阅读应该是比较无敌的,从看报纸的方面就能看出来。上班路上,地铁口可以免费拿一份Metro或the London Paper(后者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如果在金融城上班还可以在出地铁的时候拿一份City A.M.,下班的时候再拿一份Evening Standard,那这天的信息量也够了,天下大事和娱乐八卦都够你看了。但即使是这样,《卫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这些严肃大报还是卖得好好的,更不用说《太阳报》了……如果你在金融城上班,你又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不看《金融时报》?

除了看报,地铁上也总是能看到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读的人,有少男少女,也有白发长者。最常看到有人在读的是瑞典作家Stieg Larsson的悬疑小说三部曲,小说的广告也是铺天盖地,从书店橱窗到公车车身。从我在伦敦的这一年来看,立于不败之地的畅销书当属丹·布朗了。从预售到现在优惠促销,永远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

英国人爱看书,自然伦敦的书店也不少。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在伦敦书展上很骄傲地说:“伦敦人均书店拥有量可要比纽约多!”最大的一家书店应该就是Waterstones,在伦敦,密集程度大概能媲美麦当劳。

喜欢去Piccadilly大街上的那家Waterstones旗舰店。五层楼的书店,空间够大,最重要的是每层都有桌椅,可以坐下来看书,就算看一整天也不会有工作人员过来给你白眼。

虽说每年英国出版这么多新书,但有些畅销书是“历久弥新”。前天去书店,还看到张戎(Jung Chang)那本《Wild Swans》在推荐位上。这本写了20世纪三代中国(女)人的书已经出版很多年了,我听不少英国人推荐过,应该是很多人认识中国现代社会的启蒙读物吧。这么说来,张戎大概可以称得上赛珍珠第二了。当然,她那本Mao:the Untold Story也还在卖,不过这种“秘史”型的书认可度就低得多。

另外看到一本跟张戎那本《野天鹅》创意很像的书,也是一个中国女作家用英文写的,叫The Good Women of China,封面上是一个大麻花辫的背影,然后有各种字体的“好”字,解释着中国字里“女+子即为好”的含义。好像是2002年出版的,还在卖。不过我猜卖得不好吧,用一个拆字游戏做卖点,经不起太大考验。这年头那种神秘的东方主义也不是很吃香了。

写中国的社科类书籍,不用说,也是一本接一本的。那本《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早已成为bestseller,其他还有《The Writing on the Wall》《What does China Think》等等等等,这两年出版的不胜枚举了。掠过。

大左派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书有好几本都在推荐位上。还有齐泽克也是。(特别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那家Waterstones,齐泽克的书起码占了两三排书柜。难怪不久前他到LSE做讲座的时候,大礼堂坐满了,组织方不得不多开了两个会议室同步视频,这也坐满了,我来听过这么多次讲座还没见过这种场面)

对了,在牛津街那家Waterstones还看到过一本汪晖的书。除了他我好像还没看到过大陆学者的书翻译成英文。瞧人家,墙外开花多香啊,难怪有这么多国际学者签名支持。

要说有“英国特色”的当然就是英国史和政客自传。描写王朝、贵族的书也有一个书柜,什么“城堡里的女公爵”啊“城堡里的王子”啊,成系列出现,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二月河”吧,呵呵。政客的传记更是overwhelmingly地多,写首相的就不用说了,写撒切尔和布莱尔的传记、评述每人平均三本以上,布朗少一点,卡梅伦首相才当100天也有好几本了。然后再加上内阁大臣的、重要幕僚的、风云议员的……喜欢政治的人有福了,讨厌政治的人反胃了。

时政、社会类的书比较杂,但其中有不少有个明显的特征:阴谋论。(这个词当然不是中国作家的专利)本来昨天去书店的初衷是找一本关于工党政府期间英国养老体系改革的书,是一个英国比较有名的金融记者写的,但看了前言和第一章,就觉得作者有故意要把账算在布朗头上的嫌疑。味道不对。这个作者原来是《卫报》的,后来跑到《Daily Mail》了,从左到右的跨越有点大啊,谁知道背后有啥故事呢(呃,怎么我自己也有点阴谋论了)。总之,有些书一看标题和简介就觉得危言耸听。这年头,这样的题材很好找,大银行家,大产业家,大商家……要挖掘点惊悚的东西出来,总是有可能的。

让我比较吃惊的,是有整整一面墙的人物传记,中国这个类型的书好像没这么多。从大作家到小人物,从金融大鳄到体育明星,不过一排排看过去真正能让我停下来的没几本。这些书主要还是当消遣书来卖的,买二送一。

逛书店有个比较令人矛盾的地方,就是想买的书不打折,打折的书不想买。英国书这么贵,每买一本都得掂量掂量。一般来说,严肃的文献类书都起码二三十镑,除非特别需要,能在图书管里找到,就不花这个钱了。我会考虑买的,主要还是那些通俗一点的社会、时政话题的书,记者写的而不是学者写的。这些书在图书馆里借不到,在书店站着看又太累。不过,基本上是在书店翻一翻,然后回家上amazon买,至少也能打个八折。最重要的是,amazon上都有读者书评,买书必备。说实话我真佩服英语读者写书评的认真程度和质量,90%的书都能找到几条很有价值的书评。每本书封底上都有天花乱坠的荐书词,但amazon上的几颗星才最能影响我的买书决定。

昨天在书店逛了一圈,最近看严肃的书比较多,想换换口味。一本书让我差点想买,叫Cityboy,是个半自传式的小说,顾名思义,写的是伦敦金融城(City)里工作的人的现实生活的。当然是很快餐式的那种书,是垃圾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好歹这还是某报纸排行榜的bestseller嘛,我一下就想起《杜拉拉升职记》。虽然换成在中国,我肯定不会花钱去买《杜》这样的书,不过,作为一个外国人和财经媒体的记者,我还是很好奇伦敦“金融城里那些事儿”。

书不贵,8.99镑(基本上是你能见到的最低标价了),是干脆买了呢,还是回家上网买打折书?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不该花的冤枉钱坚决不花,先在这看上一章,再回家上网。没啥惊天动地的情节,就是一个Cityboy的碎碎念,原来是玩朋克的剑桥学生,误打误撞进了投行,然后就像这行里的大部分人那样赚钱、不要脸地赚钱。看过一章以后,好奇心也满足得差不多了,知道里面写的不能太当真。不过回家还是到amazon上查了一下,如果真的便宜得不像话的话(比如只有一两镑)就姑且买一本。读者书评还是要看。没想到这本书的书评还挺多,除了那些比较鸡血的“哇,太好看了,我都放不下手”,这么一本不严肃的书还有不少严肃的书评。原来这个作者本来就在the London Paper上开了“cityboy”专栏,小说里很多段子都是专栏上写过的。有个读者说,作为专栏,每天在地铁上看那么一段还是不错滴,不过写成一本书,指望那种平庸的幽默感能够在一本书的长度里让人保持欣赏,作者就有点江郎才尽了。OK。看完这个评语,我决定了,不必浪费时间和金钱了。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