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4日,美国独立日,我们一群外国记者受邀到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的托马斯·杰弗逊故居,参观每年今日在此举行的入籍仪式。我欣然报名。很想看看,美国如何在这样的场合进行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8点半我们到达时,一派盛典即将开场的繁忙景象。男女老少穿黄色T恤的志愿者引领着各地奔来的大巴车、私家车停车就位。通过安检进入西草坪,星条旗在盛夏的炎日下飘扬。气氛,像是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典礼现场,几百人共同期待着什么;又像一个盛大的烧烤派对,家庭气息洋溢。

“入籍典礼是什么感觉?” 我问一位参观过多次入籍典礼的美国人。

“很感人(moving)。”他说——我有点意外他用“感人”这个词,而不是什么“庄严”、“隆重”。

“新入籍的人士会站起来演讲,他们可激动了。”他接着说,“我记得有一个人说,今后我肯定每年都要去投票!因为我来的地方,有多少人为了投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听到这个,下面坐着的‘老美国人’都使劲儿埋头,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不去投票呢!”他缩着脑袋模仿着。

就在会场一旁,“选民登记”的小亭子已经搭起。新入籍的美国公民可以第一时间体验选民的滋味。

身着独立战争时期军制服的三名高矮参差的乐手,奏着欢快的独立战争时期军乐,开启了仪式。来自36个国家的79名新美国人落座主席台下。代表美国政府三个分支的当地行政长官、法官和议员,和东道主托马斯·杰弗逊基金会的主席,陆续发言。

发言要旨遵循了美国的“主旋律”:于美国独立日在国父之一托马斯·杰弗逊故居欢迎新公民的加入,是纪念独立日的最佳方式;杰弗逊两百多年前在《独立宣言》中写下“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成为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的指南;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美国仍然是世界上高举自由民主旗帜的高地,吸引世界各地追求自由者的加入。

邀请名人政要做主旨演讲是每年入籍仪式的传统。今年的嘉宾是美国私募基金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创始人和联合CEO鲁宾斯坦(David M. Rubenstein)。邀请鲁宾斯坦,不仅因为他是托马斯·杰弗逊基金会的捐献人,更因为他是一个移民的后代,一个典型“美国梦”的成功案例:他的祖父在10岁的时候从乌克兰移民到了美国,一穷二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了他这一代,成为美国顶尖的大资本家,热心公益,回报社会。“我一生从我的信念中受益,‘美国梦’,可以成为‘美国现实’。”

鲁宾斯坦告诉大家,美利坚是一个欢迎移民的国度,矢志未渝。在这片国度上,人人机遇平等,只要你想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你就有机会得到。“让我们不要忘记,这是XXX移民的国家。”他连用了十几个排比句,列举了那些百年来加入美国国籍的“同胞”,包括爱因斯坦、卡耐基、基辛格、奥尔布赖特,等等,等等。

“你们成为美国的新公民,不是你们欠我们的;相反,是我们欠你们的。你们让我们的国家充满了新的活力,你们带来了新的技术、能量和才干,你们用你们的选择向世界说明了,美国仍然为全世界想要争取更美好生活的人提供了机会,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受到平等、公正对待的机会!”

在这番激情洋溢的讲话后,美国国歌奏响,全场起立,右手置于心脏前,进入宣誓环节。在法官的带领下,全体新公民颂读誓词,宣誓捍卫美国宪法。自此,美国又新增了79名公民。

79名新公民各自先后从主持者手中接过证书,走向台下。有人按捺不住喜悦,朝台下的亲友挥舞欢呼;有人则很平静,怀揣证书径直走回座位,似乎,这也只是人生中平常的一天。

最后,轮到新公民们发言的机会。“来吧!有了第一个,大家都会想说了!”法官很有经验地鼓励着。

一名来自巴西、身着军装的新公民率先举起了手。果然,有人开了头,其他人也陆陆续续被带动起来。他们中,有来自叙利亚的、索马里、伊拉克这样的战乱国家,也有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故事并不陌生,有来美国深造继而定居的,有为爱奔赴美国的,也有因战乱颠沛流离至美国寻找希望的。他们最喜欢用的句式是:“今天,我终于可以把美利坚称为我的‘家’。”

“我的名字叫阿玛尔。” 一位来自伊拉克的老先生站起来,口音浓重的英语略带颤抖,“我原来生活在科威特,海湾战争后,我和妻子、儿女一起搬到了伊拉克巴格达,一家人做起了小生意。然后,战争爆发,我再次失去了一切。”后来,他作为一名翻译,参加了美军,并因此得以举家移居美国。

“我现在自由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 老先生这句话赢得了持久的掌声。这大概就是之前那位美国人告诉我的“感人”之处吧。

目测,79名新公民中,应该至少有两位来自中国大陆。仪式结束后我原想找这两位华人同胞聊聊,但在我能找到他们之前,他们已经离开了现场,不像其他新公民那样驻足留影、交谈。而我也没有费力寻找——我指望他们告诉我怎样的故事呢?一个人离开自己出生和熟悉的故土,加入另一个国家,纵使是自由的选择,自由的背面谁说不是一种无奈?

午餐时遇到一位来自台湾的张先生,携妻女前来参观今年的入籍仪式。“因为我太太之前也在这里入籍,所以每年都会收到邀请。”对他们来说,仪式后在风景秀丽的Monticello山上野餐,在独立日假期享受天伦之乐,或许比重温入籍仪式更为重要。

得知我们是来自大陆的记者,张先生似乎特别愿意与我们攀谈。在美国拿到药学博士的张先生,所在公司即将被收购,张先生也担心自己工作不保。目前,他很希望能找到与大陆投资者的合作机会,共同开辟美国市场。

我很想知道,张先生现在最想拿哪个国家颁发的护照呢?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