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是“国葬”,胜似国葬——伦敦市中心街道封路、4000名警察出动、三军仪仗队献礼、英国女王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政要参加圣保罗大教堂的仪式⋯⋯前英国首相撒切尔的葬礼在4月17日举行,这样的规格,上世纪的英国首相里只有丘吉尔曾经享有过。

早上10点整,撒切尔灵柩从议会所在地的威斯敏斯特准时出发,经首相府和政府所在地的白厅大街,在英国皇家空军的中央教堂圣克莱蒙特教堂(St Clement Danes Church)短暂停留后于11时准时抵达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为撒切尔扶灵的十名军人中也包括参加过福克兰群岛战争所在部队的官兵。

或许比不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但从威斯敏斯特到圣保罗的沿途也聚集了不少群众。有大清早甚至连夜到圣保罗教堂门口“占位”决心要送撒切尔最后一程的铁杆支持者,也有“很高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的外国游客,当然也还有撒切尔的反对者。

死者为尊,不管内心对撒切尔如何评价,大部分人选择了在这个时候示以敬重。灵车使过,人们鼓掌相送,其余时候,则相当安静。只是,发人沉思的教堂钟声,和满街严阵以待的警察、天空盘旋的直升机发出的噪音,略显不和谐。

抗议者也大多选择了安静的方式。有人举着一个脏兮兮的橙色笑脸,一言不发;有人举起白底黑字的横幅,愿撒切尔不是“安息”(Rest in Peace),而是“陷于耻辱”(Rest in Shame)。警察在离圣保罗大教堂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划定了一个抗议区域,成群的抗议者在灵车经过时集体转身——这是反用了撒切尔那句名言:“你要转你转,”她在位时曾对要求她转变政策的党内人说,“本夫人是不会转的。”

撒切尔很幸运——她死在了保守党执政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工党政府会愿意在这样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的时候,花800万英镑办这样一个葬礼。的确,不管对于撒切尔政治主张的争论哪方更有理,由纳税人买单的高价葬礼令许多抗议者理直气壮。“虽然我不想羞辱撒切尔这个人,但对于她得到这样的送别,我想不出我们除了抗议还能怎么样。我希望她可以得到一个安静的家庭葬礼,那样的话我就会一边呆着去了。”一位抗议者在网上留言说。

来自伦敦的泰勒(Guy Taylor)则在网上发起一项请愿,对撒切尔葬礼实行“私有化”:“这会很合她的心意。棺材上冠企业logo,葬礼中插播广告,显眼处放置产品,全程售票,赞助商支持纪念品。”不知他看没看过冯小刚的《大腕》?至葬礼当天,这项请愿得到了2200个签名。

自撒切尔4月8日去世以来,英国媒体上充满了关于她的各种争论,沉痛的,调侃的,搞怪的,讽刺的,激愤的。一边是保守党内她的追随者,有提议把英国的一个国际机场命名为撒切尔的,有提议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树立撒切尔雕像的。反对者也有反对者的办法,1939年电影《绿野仙踪》中的歌曲《叮咚!女巫死了!》被当作“反撒切尔之歌”受到追捧,在撒切尔死后一周内蹿升英国单曲排行榜第二名。BBC要不要播放这首歌曲,也成了媒体一个热议的焦点。

一位英国评论者说得好,为什么要撒切尔死后还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论和炒作,正因为左右两方都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为国民意识中的撒切尔政治遗产“盖棺定论”。

但看来,辉煌的葬礼没有让反对撒切尔的人回心转意,对撒切尔的声讨也没有减少追随者对她的热爱。撒切尔,还是一如既往的“割裂”,生前如此,死后也是如此。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