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四(3月3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校长戴维斯(Howard Davies)辞职,原因是该校曾授予利比 亚领导人卡扎菲之子博士学位,此后接受其担任主席的慈善机构的巨额捐款;LSE的下属企业也曾与利比 亚政府达成协议,为其官员开设高级培训班。具体内容我已经写过一个评论稿在此:http://overseas.caing.com/2011-03-05/100232583.html

这周初国内同事与我连线,问了我一个问题,LSE的学生对此怎么看?当时我的回答是,学生的反应不一,有激进的左翼学生团体,要求学校进一步调查与利 比 亚的联系,给已经收到的30万英镑捐款找个合理的用处;另一些学生则对校长戴维斯的辞职深表惋惜,认为事不至此。

随着这周过去,据我所见,后一种反应似乎更占上风。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英国大学的社会存在,深感中国大学与之的距离!

从学生报纸说起。LSE学生会有一份报纸叫Beaver, 在上周末立即出了一期关于校长辞职的专题报道。以我记者的身份来看,这期专题报道绝对不是花拳绣腿,应景之作,专业水平一点不亚于国家级大报。五六个版的专题报道里,有事实性报道,有非常严肃的社论,有不同角度的学生评论。

社论里,不仅对戴维斯和其他几位有所牵连的LSE学者作出辩证评论,也提醒舆论似乎并没有深入调查LSE的前校长、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与利 比  亚的联系。社论还对新一任校长的选拔提出愿景,指出当前学校应该通过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和令学生满意来挽回声誉。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这份报纸是学生会办的,社论中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学生会中一些非经选举产生的干部发表的言论不具代表性。

作为LSE学生自己的报纸,其中有一些事实报道也是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比如学生会中的一名干部,因为接受公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戴维斯的批评,接到了威胁电话。学生会立即与这名干部到警察局报警。报道的细节详尽,但非常中立,除了引用当事人的评论外,记者本身没有任何的预设立场。只有在社论中,才有明确的对这种威胁行为的谴责。

报道还包括学生会在戴维斯辞职后召开的特别会议,指责和惋惜的声音都有。不过,学生会发表的官方声明中有这样的语句:“许多LSE学生都喜欢戴维斯及其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学生会中的停学专职干部(sabbatical officers)则在另一份写给戴维斯的信中说:“虽然我们跟你有时有些意见分歧,但我们认为,你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官方职责,用一种人格化和友好的方式与学生们交往。”戴维斯辞职的第二天晚上,有100多名学生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点起蜡烛对他表示感谢。戴维斯走出来,与学生们谈了一会儿,他不能多谈关于利 比 亚的事,但他告诉学生们:“学校中也有很多‘选区’(constituencies)。”

学生会的特别会议的决议是要发起一项名为“谢谢你,霍华德”(Thank you Howard)的动议,包括要求修正学生会此前的官方声明中对戴维斯辞职一事的定性,授予戴维斯“学生会荣誉会员”称号,提名离职后的戴维斯为LSE的荣誉fellow等。这项动议被放到学生会的网站上,LSE学生都可以上网去投票。2个小时内有1462名学生登录投了票,其中1236人投了赞成票。

这份学生会报纸也追查了2009年学校的Governing Council(该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是否接受卡扎菲国际慈善基金会的捐款进行投票时,Council中惟一一名学生代表——彼时学生会秘书长的投票意见。当时学生会秘书长发表的意见是:“很清楚,这种捐献不仅可以接受,而且应该受到鼓励。学校正应该与这样的组织建立联系,该组织在一个虽然有所改革但仍然具有压迫性和残酷的政权下,为正义而奋斗。”这句话在后来的报道中被作为学生会热情支持接受捐款的证据,而被指责。该报纸则联系到当时的学生会秘书长对自己的话作出解释。他的解释是当时对这个基金会的评价是参考了大赦国际等其他机构的评价,而自己对这个机构的确了解不深。

报纸的评论版中,则有关于戴维斯是否应该辞职的正反辩论,也有其他一些由学生撰写的有意思的评论。我只摘抄题目,读者应该就能看到这些评论的多元性和创造力:“London School of Ethics”(注:首字母正是“LSE”)是现任学生会秘书长写的,提醒学校应该把原则性放在首位;“Libyan Subsidised Econmics”(首字母也是“LSE”)是另一名学生写的,观点是“LSE应该停止‘卖淫’,出卖其正直性”。另一条评论则鼓励LSE学生不要妄自菲薄,称“我们仍然应该为上‘London School of Entertainment’感到骄傲”。

另外还有一个专题版回顾了LSE历任校长,并重点回顾了戴维斯在任八年给LSE带来的改变,有事实,有出处。

想我当年在人民大学上本科的时候,也曾在学生报纸《青年人大》工作过两年。我想说,报纸采编专业水准的差距大,这不可怕,可怕的是,同样是本科学生,对事件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令我颇为震动的还有戴维斯在辞职后一星期给LSE学生发的公开信(目前戴维斯还在继续工作,他答应校方要到找到合适的人选接手他的工作后才正式离职)。在此我摘抄一些让人颇有感触的句子:“(我辞职后收到了无数对我表示支持的信件,)它们都提醒了我,LSE学生对任何一场辩论带来的超出寻常的全球视角和能量。最近媒体对我们学校的报道的一个危险是,我们所弘扬的国际主义和多样性有被贬值的可能。”

“我们的学生完全能够对他们听到的东西作出判断。”

“目前,我还在校长一职上,并且还会尽我所能继续为学生和同事们服务。所以,当你们遇到我,请不要在尴尬中调转你们的目光!”

“一如既往,我仍在此听候吩咐。(As ever, I remain at your service.)”这名“前”校长在信的末尾说。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认为这封信是“煽情”是“做作”,至少在我读来,非常感动。至少这是一个把学校名誉放在个人“面子”之上的校长,是一个与学生对话、欢迎学生取笑、批评的校长。

话题:



0

推荐

张翃

张翃

9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博士研究生。观察世界、学习人生、以记录为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听、想、写。在嘈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